我一向很排斥看暢銷書的,每本暢銷書都不合我的胃口,所以寫書評,也只是自己的看法,如果別的讀者因此去看這本書而失望的話,不關我的事,因為我已經警告過了「不要聽別人的話」。

這本書是白石一文寫的,有點像村上春樹的風格(但我承認村上更吸引我),因為村上寫出了我們心中細微的部分,寫出了讀者所無法表達的話語。而白石一文這本,頂多可說寫上皮毛而已。

不過我得承認,這本書乍翻之下吸引了我,也使我將它買回家讀,而且連讀了幾個片段而不倦。

會買他的書,主要因為作品寫的是生活的部分,不過看到第十階段最深的一個感想是:深刻同情多劈的男人--在多情博愛的包裝下,其實徜徉的是一顆無法愛人的心,比如主角需要用假裝不聯絡來保持女人對他的新鮮感,或者在今日速食愛情的時代背景下,這是必然的手段,但在愛情的國度裡,其實這是一種「失能」的表現,令人更感深切的悲哀。

主角28歲,在這樣年紀底下,呈現的卻是如同中年男人無法熱情的無力感,對於其三個女人,缺乏了愛情的想像,頂多只有「關係」的維持,而維持的部分,主角經常保持一貫的論調「又來了」之類。

不過這本小說寫得比較成功的部分,是對於主角「怪個性」的描寫,承襲了村上春樹對於主角的設定(作者對不起因為我跟村上比較熟,難免會相提並論),看這些日本小說讓我最大的獲得,就是讓我覺得人可以失落的活著,只要活著就好了,又何必要有任何一種規範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su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